端午诗人表达的情感(端午诗人表达的情感)-情感表达-情感表达
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,这一天,人们会吃粽子、赛龙舟、挂艾草,这些都是丰富多彩、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活动。而在端午节之前,很多诗人都会写一些有关端午节的诗作,通过诗作表达他们的情感,今天,我们就来聊一聊端午诗人表达的情感。
大抵生前固有志,何须常事遂人意。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《赛策》中所说的话。其实,在诗人们以诗歌表达出的情感中,也不是所有的都是“人意”,有些是唯有在特定节日、场景下才能唤起的感慨。
其中,有一种情感,足以称之为是端午节在诗人心灵深处唤起的情感——忧思之感。
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中,有这样的一句话:“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。”这句话是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慨。在春天里,草木开始发芽,萌生出生命,而在端午节到来之前,草木已经历了三个春夏秋,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。这时,王之涣思考起生命的意义和价值——生命只是短暂的,就像寸草一样,但是生命的精彩却可以在短暂的时间里涌现出来。这样的思考在端午节这个特殊的时间里,更加深刻。
在南宋诗人陆游的《卜算子·咏樊川夜泊》中,他有这样的经历:一夜雨,樊川东流至此回。怀古后庭花,独立莓苔露。陆游借船停樊川码头,一看到时间,便不由自主地开始怀念起过去的岁月,思考起时间的流逝和自己当前的境遇。当他站在这里,看着河水似乎悠悠流淌着那些无数的岁月和往事,心中忧思难安,切身感受到了人生无常,生命的虚无,和沧桑的感觉。这样的思考表达的是一种忧思之感,也是在端午节这个特别的时刻中唤起的。
在唐代诗人杜甫的《登高》一诗中,他没有唤起忧思之感,而是表达的是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崇敬:“水落归川原,天晴见好山。千峰一壑窄,急流数重曲。河畔洛城临古渡,云烟出岫峰窈窕。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。”他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生命的理解,使他能够从自然中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而美好。而这种情感,也是在端午这个与自然息息相关的节日中唤起的。
可以看出,端午诗人表达的情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,也不是固定的。不同的诗人,可能会表达不同的情感,也可能在不同的时间里表达出不同的情感。但是有一点,是相同的,那就是他们的情感与端午节会产生共鸣。
而端午节这个特殊的时刻,不仅唤起了诗人的情感,也同样会唤起我们对生命、时间、自然的思考。或许忧思,或许赞美,或许渺小,但是我们却能够从中获取到对生命的感悟和领悟,认识到自己的渺小而美好,以及对于世界的敬畏和感恩之情。
最后,让我们在这个端午节,通过品尝粽子、赛龙舟、挂艾草等传统活动,一起感受端午节中唤起的情感,共同感恩生命,崇敬自然,祈愿平安、健康。
声明: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77788846.com/uiQSxXQ8ANPr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