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山的古诗及其表达的情感-情感表达-情感表达
诗人苏轼在《浣溪沙·一曲新词酒一杯》中写到:“采得百花成蜜后,为谁辛苦为谁甜?”,这首词通过描绘采蜜过程中的劳动、收益与代价,表达了苏轼内心的闷闷不乐和不满,暗示了他在朝堂上受到排挤和迫害的遭遇。苏轼将自己比喻成蜜蜂,采得蜜后,却不知道这份收获是为自己辛苦还是为社会做出了贡献。苏轼既失落也斗志昂扬,立志要在自己所能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。
唐代的白居易在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中表现出其对故友的依依不舍。他把故友的相貌、性格等纠缠于大地、天空、草木之中,用句句哀怨表达了自己的离别之痛。文章最后,白居易写道: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远别离亭子,烟花三月下扬州。”这两句话是对故友的一份期盼,希望每当花草枯萎后,春天的到来能让一切苦难消失,人们能够再次相约。
山水,与人情息息相关。在唐代,杜甫也曾吟咏过山水,他在《登高》中说:“饮贪茶忆清茶,病中遗诏千行。孤卧寒更食,闲看雪初霁。以兹游此山,山高自北阙。流水何以测,深则莫测。”这首诗通过描绘大自然,反而表达了杜甫内心的自由和清净。自由的感觉像山一样高远,自然的感觉如水一样不可测量,在山水之间,杜甫感觉自己的创作和人生都无所拘束,同时也给熟思,更放慢自己的节奏,去感受大自然带来的美好。
唐朝的王之涣也同是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。他在《登鹳雀楼》中写道: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欲窮千里目,更上一層樓。”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自然的壮观,与人类自然景观间的交互关系。描绘的自然无情而浩瀚,像是一种自在的力量,人类有时候被自然摆布,但更多的时候他们能够感受和欣赏自然的美好和壮观。
每当我读到这些古诗,就会感受到山的深邃和宽厚,同时又乍感受到了诗人们的感情。他们心路历程的表达方式,在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性仅仅次于现实主义的作品。他们的笔下山的形象,传递给现代人们的不仅是大自然美好的景色,更包含了一种美好的心态,一种对人类自身宿命的认识,对自然的惊叹和对人性的赞美。它们被我们继承和发扬下去,成为我们写作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家园。
声明: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77788846.com/t7FewRjFBsvF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