弃官隐居表达的情感-情感表达-情感表达

弃官隐居表达的情感-情感表达-情感表达
离开繁华世界,隐居一方,是不少人向往的生活方式。近来,借着疫情的缘故,隐居变成了许多人的必修课。隐居并非完全是逃避城市的喧嚣、人群的嘈杂,而是在点滴中找到自我、寻觅内心深处的一种生活态度。

隐居的人群中,不能不提的,就有许多曾经辉煌过的知名人士。他们在步入某个人生阶段后,抛弃了官场,选择了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。比如,唐代诗人王之涣在咸宁养蚕乡居终老,朱熹在临安隐居越王山,明代儒学大师李贽在庐山隐居四十年。他们的隐居,是近乎鬼域,但却不同于城市的喧嚣,因为在那里,他们找到了生命的意义。

大概是每个人都有一种小资情怀,希望拥有自己的小院子,站在门口晒晒太阳,看看书,晾晾衣,听听钟声,品味岁月静好的安宁。这种小资情怀,其实寄托的就是内心对隐居生活的热爱。它对于某些人而言,是一种避免繁忙、充实生活的途径;对于某些得意忘形的人而言,是一种自主生活、独立思考的表现。而对于抛却权力和名利的人而言,则是再寻回心灵自由的一种生命价值。

“辅车唐棣菊,隐居清远峰。”这是唐代僧人花李右《拟行洞山》中的一句名句。花李右自号观音化生,曾任隋末唐初的刺史。他崇尚自求清心,自力更生的人生哲学,江湖中有“玄都观化生、洞山禅师、金人三太子”之誉,其中两位曾隐居于山林中。他们不做刺史,不说经论,只是陶醉于自然景象中,思索人生哲理。如此清醒而高妙,这种精神纯净,我们无不为之心生敬意。

在隐居中,人们与自然建立了微妙、复杂而深刻的联系。他们意识到自然和谐的美好和深刻意义,也发现了生命的与众不同之处。隐居者往往喜欢沉浸于自然中,听风、赏月、看云,享受生命的厚度与深度。他们体会到自然的神气,这种气质使人远离俗世之累、修身养性,而获得屹立于人生溪水中的长远感。

抛开尘世的戏谑,回归生活的本真,才能使人达到一种超脱物质、追求心灵自由的生命境界。在这个社会,压力和竞争如此异常,争名夺利常常令人忘乎所以。而隐居,正如前面提到的,能缓解这些问题,重新发现自己的生命体验。

但隐居也是一种极端,它的隐与非隐,只是生命之间的变化形式,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。隐居与重返尘世同等重要,不应脱离人间万象、世间纷扰,方能让内心体味到安逸与舒畅。

最后,得过且过的人,必将一事无成;纵情而行的人,即便付出了许多,也不一定能够实现所追求的目标。而隐居,则是在责任与自由之间的折衷,是一种有所作为却不会让自己披上权力外衣的人生态度,也是一种高处远眺的智慧,在养蚕之间品味人生,隐居清远峰,归隐山林,暂别繁华,静享宁静。

声明: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77788846.com/fss74JVnEFYT.html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