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壁赋表达的情感苏轼(苏轼的赤壁赋表达了什么情感)-情感表达-情感表达
《赤壁赋》写于1075年,当时苏轼贬官至黄州,身处山水之间。这篇文章描绘了 208 年前,周瑜、孙策、诸葛亮等人在赤壁之战中的勇猛抗敌,以及江南水乡的山水风光,表达了苏轼对于古人英雄事迹和自然景观的敬畏和赞美之情。
苏轼在《赤壁赋》的开头,抒发了他“闲居读书,偶然记得之,恰好借着庐山之胜游览了一遭。”的心情。苏轼用激动人心的语言写道:“清江如练,而波澜不惊,山木犹如刻留,岩石如造型。”正是这幅景象,让他为之振奋。
接下来,苏轼通过回忆历史,叙述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事迹,来展示他对于古代英雄的崇敬之情。他形容周瑜建造战船的场面:“船去如飞龙,往渡似跃鲸。辕门垂两水,铁骑列中流。起风飘火屋,捭阖随日舟。”这一段生动的描绘,让读者仿佛看到了当时海上战船的壮观场面。
苏轼在《赤壁赋》中,还赞美了自然景观。他的文字流淌在江水之中:“(江水)云涌而波涛不惊,雷奔而雨细细,日出其间,若出其中”,形容出了一个神秘壮观的世界。苏轼还写道:“山行本无路,插林又盘岭。路转悠其盘,屈曲复行迳,欲浪愁心悬,春风不相识。”这一段回旋曲折的文字,像是诗歌般细腻动人,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的神奇之美。
然而,在描述英雄事迹和自然景观之间,苏轼在《赤壁赋》中插入了自己的个人感受,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慨。他道出了自己的憧憬和思考:“呜呼!胜地自然存,名固何需乎人传?江山多娇,千里共婵娟。”这些文字,掩不住他对于时光流逝、人生短暂的无奈之情。
在《赤壁赋》的结尾,苏轼通过“对策论”来表达他对于当时的朝政之忧。他建议“以藩镇之地,置五官要郡,重其防御,次其兵势,主张修好、节制贡赋”,在文章的最后,苏轼又强调“任族人之口舌,则罔有得闲人也”。尽管文章的最后,表达了苏轼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注和关心,但是它并没有丝毫削弱作者对于自然和历史的深厚情感。
总之,《赤壁赋》是苏轼为数不多的散文,却写尽了他全部的才华。整篇文章贯穿了苏轼对于历史和自然的情感,并处处显露出他独有的感性思维和对于诗意的追求。通过此篇《赤壁赋》,读者们不仅可以从中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,同时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人们对于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情感。
声明: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77788846.com/criH4HrEC5u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