使至塞上候骑表达什么情感(使至塞上逢候骑的意思)-情感表达-情感表达
言人人而不论、面面俱到,是理性思维和科学态度的做法。但在情感和人文方面,则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感受和体味。作为一个历史学生,我认为,从历史、文化和民族心理等角度去看待《登鹳雀楼》中的“使至塞上”,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情感,也更能领悟到其中的情感价值。
首先,从历史角度来看,“使至塞上”表达了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。送使者到北方是古代中国对游牧还是蛮族的一种交流方式。中国古代的边防属于内线防御,也称关防,一般在陇山一线,但并不是严密封闭的,古代汉朝曾一度将班超领兵进攻匈奚,而后又在西域设立了军事站点,这都表明了中原与疆域的联络和交流关系十分紧密。《登鹳雀楼》中的“使至塞上”则是驻守在边塞的汉朝将领派出使者,向北方的游牧民族传捷报、送信件。这样的例子,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,比如“镇南将军征南大将军”、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等等,都传递着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历史价值。因此,在历史角度上,“使至塞上”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外交的形式和内容,还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。
其次,从文化角度来看,“使至塞上”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韵味和特质。《登鹳雀楼》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,十分著名。这首诗仰仗高显的登楼姿态来赞美着万紫千红的广阔胜景。而其中的“使至塞上”则给这幅画卷增添了一种史诗雄壮的味道。这种史诗般的气息,恰恰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,“壮哉我中华儿女”、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等名言,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都颇具代表性。因此,从文化角度上,“使至塞上”所表达的情感,正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和博爱,以及中华民族的复杂性和韧性。
最后,从民族心理角度来看,“使至塞上”凸显了两个民族之间的对峙和对抗。华夏文明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冲突和合作,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。唐代的中国,正处于大唐盛世的时期,国力强盛,文化繁荣。而北方的游牧民族,则一直是中原之患。《登鹳雀楼》中描述的那位单于,正是边塞游牧民族的一个代表人物。在这一幕中,两个民族之间的力量和深度的对抗,通过使者和单于的互动,得到了深刻的体现。这种对峙的情感,让古代的中国和游牧民族能够相互理解和尊重,从而达到一种平等的交往方式。
在古代,外交是一个意义上的“对话”,代表着两个民族的文化和心灵之间的交流。《登鹳雀楼》这首诗通过“使至塞上”的情节,结合历史、文化和民族心理等方面,深刻表达了古代中国与游牧民族之间独特的感性情感。在今天,虽然时间、空间和形式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,但相互理解,尊重、交流和沟通的情感价值,却并未减弱。因此,“使至塞上”的情感价值,在人类文明的漫长历史中,将永远闪耀着光芒。
声明: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77788846.com/ZtLLljOUSreS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