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陈琳墓所表达的情感(过陈琳墓表达的思想感情)-情感表达-情感表达

过陈琳墓所表达的情感(过陈琳墓表达的思想感情)-情感表达-情感表达
当我们置身于现代都市之中,很难想象在两千年前的曹魏时代,杨阜在陈琳墓前的情景:乱刘芸芸众人之中,惟有他一个人导引马匹,凝视着陵墓入口沉思良久。那是一座为当时世界一流音乐家而建的豪华墓穴,但是在历经战火和时代变迁后,墓主人的名字绝不会是我们广为熟知的“张韶”,也许连邻近的村镇地名都不好用来说明其所在。重重隔绝之后,陈琳对后人的意义究竟有多少?更确切地说,选择前往陈琳墓拜访他的人真正寄托的意愿是什么?

陈琳之所以成为后人追忆和关切的焦点,不止因为他是一代音乐宗师和文学巨匠,还因为他是历史巨变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。时值三国鼎立之际,政治人物们的失衡和互相猜忌,让社会中的贤达们士气动荡不安,流亡漂泊或招降纳变成了家常便饭。而陈琳正是这个时代的“天才”,他创作的音乐和文学作品,使他越来越多地被各路重要人物注意到和倾慕。然而,就在陈琳,以及包括曹操的“三绝”钟繇、王粲在内的大批文化名人齐聚一堂的时期,世界开始了一个新的旋律。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——有人称之为“白马之祸”,有人认为历史更加残酷的称呼“官渡之变”更合适——将黄巾军得以获得好处的地盘整合成更加致命而有组织的对抗。这促使各路势力将自然而然地深入到战略性的游戏之中,互相支持或者胁迫,身为文化巨擘的陈琳自然也不得不面对现实的选择挑战。

世界已经变了,与之对比的是,陈琳的心境却是越来越沉静。战争时期赋予他的音乐与文章,演绎出强烈的真情实感,从而使后世流传了许多佳话。但通过他的半自传体作品《见和论》(和士宦论战)以及与各方交流的信件,我们不难看出,他在面临乱世时的态度并不是慷慨激昂。他虽然也参与了权力斗争,也在公开的场合表现出对时代的倾诉,但更多的是独处静心,反思人生得失。他在信中写道:“有时候我恍若如人,在人世流连忘返而容颜不变,有时候我又恍若如人,身在浮躁因无法脱身而疲惫不堪。”我们可以看出,陈琳的情感十分微妙,他既有一种思想上的坚定,又有一种文学家的独立精神,同时还有一种重要人物的抉择艰难。这些态度在陈琳生命的最后阶段更是表达得淋漓尽致,时时让他处于一种“非我主动”的境地,但他也并不放弃对合理存在的认知和坚持。

这种沉静的情感和墓的寂静,并不是在现代都会中可以寻找到的。在观看和研究陈琳墓时,我们发现它是由一座“国宝级”古建筑——汉画庄布局的。据史料记载,他的孝子陈伯,并没有因为文化凤凰的离世而放弃墓穴的建造,反而在墓内安排了大量的文化、音乐等礼器和图腾。这些文化遗产得以被保护、保存,是因为历代朝廷和当地民众对陈琳的热爱和珍视。陈琳墓的保存,也是中国文化中人文与现实价值的共同体现。在此基础上,我们认为陈琳之所以成为历代文化交汇的地方所在,像后人赞美的一样“永展头角”,不仅是因为他出色的才华和广受欢迎的文学作品,而更因为他的情感世界,以及他对简朴沉静的追求。

声明: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77788846.com/GhkBH4jdTi0n.html

相关推荐